我们目前正在经过东海岸公园,它是新加坡最大、最受欢迎的休闲区之一。它沿着东南海岸线绵延15公里,是当地人和游客户外活动、餐饮和休闲放松的热门目的地。
此地区是新加坡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典范。作为一个小岛国,新加坡面临着土地稀缺的挑战,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,同时保持高质量的生活。
1960年,新加坡陆地总面积约为580平方公里。此后,通过填海造地,面积已扩大到近735平方公里,如今还更多的项目仍在建设中。
我们脚下的这片区域,包括东海岸公园大部分的区域,是由新加坡在1970年进行的一项规模最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被称为“大填海工程”所建成的。该项目没有沿新海岸线兴建高层建筑,而是特意预留了185公顷的公园绿化地用于公共休闲。这为居民提供了绿化的环境,同时也保留了通往新加坡海滨的通道。
如今,东海岸公园仍然是户外爱好者的主要目的地,它提供自行车道、慢跑、水上运动和餐饮设施。即使在巴士上,您也可以看到这风景优美的海岸线和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,这些都体现了新加坡对保持继续城市发展的承诺。
在我们继续旅程的同时,请让我们用点时间回顾一下新加坡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景色。新加坡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,于1965年独立。今年,我们迎来了自治60周年。然而,新加坡的历史远不止于其现代建国之初。
1820年被视为“现代新加坡”的开端。当时,英国人看中新加坡的战略位置,在此设立贸易站,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海港。在此期间,新加坡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,并建立起结构化的治理和法律体系。
然而,考古发现和证实,新加坡其实在英国殖民之前的几个世纪就已经是一个繁荣的海港。宋元时期的中国钱币和印度教-佛教宗教文物等文物表明,早在14和15世纪,这里就存在着活跃的贸易路线。更早的记录将人类定居追溯到1299 年,据说 当时一位名叫桑尼拉乌塔玛 (Sang Nila Utama) 的王子从印度尼西亚群岛来到这里。传说他登陆时看到了一只类似狮子的生物,于是将这里命名为新加坡(Singapura),在梵语中意为 “狮城“。
如今,新加坡拥有约603万人口,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家园。新加坡的三大主要族群是:
•华人 (74%)
•马来人 (14%)
•印度人 (9%)
其余 3% 包括欧亚混血人、土生华人和较新的移民群体。
新加坡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,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900人。尽管如此,得益于高效的城市规划、丰富的绿地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,这座城市仍然非常宜居。当我们穿过这座城市时,您看到许多土地是从海上填海而成,这证明了新加坡在适当规划和利用有限资源。
在您的右侧,您可以看到一系列多层住宅楼。这些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(HDB) 建造的公共房子,俗称 HDB 组屋。新加坡约 80% 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政府建造的组屋中,这些组屋宗旨为居民提供经济实惠且规划合理的房屋。
一个典型的 HDB 城镇是由多个社区而组成,每个社区都配备了以下的基本设施:
•购物中心和超市
•学校和医疗保健设施
•警察局和社区中心
•小贩中心和美食广场
其余 20% 的人口居住在私人住宅中,其包括公寓以及平房和排屋等有地房产。
当我们继续前行时,您会发现绿意盎然是新加坡的景观特色之一。这并非巧合,而是经过精心的城市规划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于1967年提出了 “花园城市” 倡议,要在快速城市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。该倡议也开展了植树活动,并建设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区,打造出一座绿色宜居的城市。这后来也成为 “自然之城” 战略,融入在很多新的城市发展项目方案,例如:
• 建筑物上的垂直花园
• 绿色屋顶和空中公园
• 管理水流的可持续排水系统
在这整个旅程中,请留意新加坡如何将大自然与城市环境无缝融合,以保持我们作为世界上最绿色城市之一的声誉。
当我们开始进入前方隧道时,让我们谈及大多数游客都不会立即注意到的事情,那就是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地下空间。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,每一平方米都至关重要。新加坡的总土地面积略超过730平方公里,不仅需要创新高层建筑,还需要在地下进行创新。这种对地下空间的战略性利用是我们长期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,旨在支持人口增长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。
例如,在中央商务区,快铁线路在地下几层相交,与地下购物中心、美食广场和人行道无缝式的连接。你可以步行好几个街区而不用上到地面!但地下空间的用途远不止于交通。市区重建局制定了 3D 地下总体规划,不仅绘制了建筑物,还绘制了隧道、公用设施和未来地下空间。这确保了各机构之间的协调,并防止了我们在扩展地下网络时出现中断。因此,当您穿过这条隧道时,请记住,在绿树和摩天大楼之下,新加坡正在悄悄地向下建设,为子孙后代确保空间。